ISO认证的设备维护和保养有哪些具体内容
ISO认证的设备维护和保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设备定人定机与凭证操作:
设备使用应定人定机,凭证操作,确保人机证相符。
日常保养制度:
使用设备前必须先润滑后开车(机),用后清洗保养。
坚持每班小擦,每周大擦,班前班后认真检查。
保持生产设备“整齐、清洁、润滑、安全”。
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要求: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设备。
操作和维修人员要做到“三好”(爱好、用好、修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定期保养:
设备使用三个月后,必须进行一次以操作人员为主,维修人员配合的保养,并填写保养记录。
设备使用六个月至十二个月后,必须进行以维修工为主,操作工配合的二级保养,并填写保养记录。
设备附件管理:
设备附件应与设备一样,保持整洁。
暂不使用和封存设备管理:
暂不使用的设备和封存设备应涂油加罩,定期维护保养,保持清洁,无积尘,无锈蚀。
设备台帐与技术档案管理:
价值5000元以上的外购和自制的生产设备,连同有关的技术资料,交生产车间统一管理,列入公司固定资产,并进行分类编号。
生产车间应建立设备台帐和技术档案,每年复查一次。
设备拆卸、移动与改造管理:
公司内设备凡需拆卸、移动和局部改造,应征得厂部同意后方能执行。
停用设备管理:
生产车间停用三个月以上的设备,应由所在车间进行清洗、涂油原地封存,并定期保养。
连续停用一年以上的设备,经企业负责人批准后,定为闲置设备,报财务备案。
设备报废与购置管理:
报废、购置设备由使用车间申请,厂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鉴定,报企业负责人批准。
设备维修管理:
各车间每季度末填报下一季度设备和修理申请,报厂部备案。
生产车间负责审查和平衡汇编全年修理计划,报企业负责人批准执行。
设备修理前,由生产车间对设备进行检查鉴定,作好记录,并制定验收标准。
各车间必须认真执行维修计划,在生产与维修发生矛盾时应根据“先维修后生产”的原则,合理安排。
维修设备必须按工艺要求和验收标准进行,提高维修质量,降低修理成本。
设备大修后,应达到出厂标准,全面恢复各种功能。
设备维修后,由维修人员做好修理记录,由生产车间检查、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
设备事故管理:
由使用单位组织有关人员开事故分析会,分清原因,明确责任,并作好会议记录,做到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当事者不受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若有意拖延报告时间,隐瞒事故或擅自破坏现场,对当事人加倍处罚。
这些具体内容涵盖了设备日常维护、定期保养、人员管理、设备档案管理、维修管理以及事故处理等方面,旨在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满足ISO认证对设备管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