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后服务体系认证怎么办理的
售后服务体系认证的办理流程如下:
前期准备
了解标准:企业需熟悉售后服务认证的相关标准,如GB/T 27922-2011《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明确认证要求和流程。
选择机构: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查询具备资质和良好信誉的认证机构,对比口碑、认证范围、收费标准后做出选择。
组建团队: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分工,指定专人或团队负责认证工作,确保团队成员对售后服务体系及要求有清晰了解。
材料准备:
基础资质:提供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如适用)、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如适用),并加盖企业公章。
行业资质:提交行业准入资质证书及年检证明,如产品经营许可证、相关资质证书等。
体系文件:编制售后服务体系文件,包括服务方针、目标、服务流程、人员管理、客户投诉处理等方面,并附文件清单。
组织架构:提供企业整体组织结构图及售后服务部门管理人员信息。
网点信息:列出产品销售网点及售后服务网点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及覆盖范围。
荣誉证书:附企业获得的相关荣誉证书复印件,增强认证申请可信度。
其他材料:根据认证机构要求,可能还需提供企业简介、服务管理手册、员工资格证书、客户反馈及满意度调查报告等。
提交申请
填写申请表:企业需填写认证申请书,明确企业基本信息、申请认证范围、企业简介等。
提交材料:将准备好的申请材料提交至认证机构,确保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初审与合同签订
材料初审:认证机构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确保资料完整性与合法性。
签订合同:初审通过后,认证机构与企业签订认证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认证范围、费用、时间安排等条款。
文件审核
详细审查:认证机构委派评审员或技术专家组成评审组,对企业提交的售后服务体系文件进行详细审查。
标准符合性:检查文件是否符合《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标准的要求,包括服务理念、服务制度、服务流程、人员培训计划等方面的内容。
现场审核
审核安排:文件审核通过后,认证机构与企业协商确定现场审核的时间和人员安排。
首次会议:评审组到达企业后,召开首次会议,向企业介绍评审的目的、范围、方法和流程,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售后服务体系的运行情况。
现场检查:评审员按照标准要求,对企业的售后服务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售后服务部门的办公场所、维修车间、仓库等,检查服务设施设备的配备和维护情况、服务人员的工作状态和服务规范执行情况等。
资料查阅:评审员查阅企业的相关文件和记录,如服务合同、客户投诉处理记录、售后服务人员培训记录、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等,以核实企业售后服务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是否与文件规定相符。
人员访谈:评审员与企业的售后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客户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售后服务工作的认识、理解和实际操作情况,以及客户对售后服务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
服务暗访和顾客体验评价(如有):部分认证机构可能会采用服务暗访或顾客体验评价的方式,对企业的售后服务进行真实场景下的评估。
末次会议:现场评审结束后,评审组召开末次会议,向企业通报评审情况,包括发现的问题、不符合项以及改进建议等,宣布现场评审的结果和推荐的认证星级。
不符合项整改
整改计划:若现场审核中发现不符合项,企业需根据审核组提出的整改要求,制定整改计划并实施。
提交报告: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整改报告,证明整改措施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认证评定
综合评分:评审组根据现场评审的情况,对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进行综合评分。满分为100分,达到70分(含70分)以上为达标级服务认证;达到80分(含80分)以上为三星级服务认证;达到90分(含90分)以上为四星级服务认证;达到95分(含95分)以上为五星级服务认证。
审核报告:评审组完成评审后,编制审核报告,详细描述企业售后服务体系的审核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评审结果等内容,提交给认证机构的评审委员会进行最终审定。
认证决定:认证机构的评审委员会对审核报告进行审议,根据评审组的推荐意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是否批准认证的决定。
颁发证书
证书颁发:若企业通过认证评定,认证机构将在规定时间内向企业颁发售后服务认证证书,注明企业名称、认证范围、有效期等信息。
证书公示:认证机构会在官方网站或其他媒体上对企业获得的售后服务认证证书进行公示,增强证书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监督与管理
年度监督审核:证书有效期一般为三年,认证机构会在证书有效期内对企业进行定期监督审核,确保企业持续保持符合认证标准的售后服务水平。
复评换证:证书有效期届满前,企业需进行复评以换发新证。复评的流程与初次评审基本相同,企业需要重新提交申请材料,接受文件评审和现场评审等环节,以证明其售后服务体系仍然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