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评估作价的方法有哪些
知识产权评估作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这三种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场景,具体如下:
市场法
-
定义:通过比较类似知识产权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来确定被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例如,同类型专利在近期的转让价格,可作为参考评估待评估专利价值。
-
适用场景:适用于存在活跃市场且可比案例较多的知识产权类型,如专利、商标等。
-
优点:能直接反映市场认可的价值,评估价格比较真实。
-
缺点:
- 知识产权的参照物获取难度较大,因为知识产权本身具有创新性、保密性、垄断性的特征。
- 市场上很难找到完全匹配的参照物,且市场情况多变,可能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收益法
-
定义:预测知识产权在未来可能带来的收益,并将其折现到评估基准日。例如,预估专利产品未来的销售利润,按照一定折现率计算其现值。
-
适用场景:适用于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知识产权类型,如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
优点:
- 能体现知识产权的未来盈利能力,评估结果更接近现实。
- 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评估价值更为科学、合理。
-
缺点:
- 评估预期收益折现所需参数,包括预期收益、经济寿命、利润分成率、折现率等仍需要估算,如果估算不准确,结果当然不准确。
- 数学模型较为复杂,数学参数的不确定性很大。
成本法
-
定义:计算取得或开发该知识产权所耗费的成本,包括研发成本、申请费用、维护费用等,再考虑知识产权的损耗等因素进行调整。例如,研发一项商标所投入的费用,包括设计费、注册费等,以此来确定商标价值。
-
适用场景:适用于成本与价值关联度较高的知识产权类型,如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
优点:
- 能反映知识产权的投入价值,评估过程相对直观。
- 在收益额无法预测和市场无法比较情况下的技术转让中,准确性较高。
-
缺点:
- 可能忽略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能力,因为成本与其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可能并无直接关系。
- 知识产权的智力活动成本目前没有统一标准,有些甚至无法被量化,导致此部分智力活动成本评估难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