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等不同层级,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定义与性质
-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在某一学科领域或科研前沿重点扶持设立的实验室,属于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2. 依托单位与管理
- 依托单位主要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部属高校、重点大学为主体,另有以中央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x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
3. 申报条件
- 科研用房集中,面积3000㎡以上;设备满足科研需要,总价值2500万以上;运行和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部门或地方重点实验室;有稳定的管理和技术队伍,管理制度健全;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
- 具备高水平科研队伍,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有良好的学科基础,至少依托1个二级学科建设;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特色,在国内本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能够满足参与国际竞争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需要。
- 建设期间投入设备购置经费2000万以上;有比较充足的国家纵向科研项目经费;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提供各方面条件保障。
4. 评估相关
- 评估周期为5年,由科技部负责评估的组织实施,制定实验室评估规则与工作规程,确定参评实验室名单,委托和指导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工作,确定和发布评估结果。评估材料包括年度报告、年度考核报告和五年工作总结。评估程序为拟定评估方案→受理评估材料→组织专家开展评估工作(包括初评、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生成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整改和未通过评估四类,整改类实验室整改期为2年,整改检查通过的实验室评估结果定为良好,未通过的不再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
二、省级重点实验室(以河南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例)
1. 定义与性质
- 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结合应用开发研究,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实验研究体系,是全省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
2. 依托单位与分类
-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新型研发机构等单独或联合组建,分为学科类重点实验室、企业类重点实验室、共建类重点实验室三类。
- 学科类重点实验室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等。企业类重点实验室依托省内符合重点发展产业、研发投入大等条件的企业建设,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等。共建类重点实验室通过与省辖市政府共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3. 申报条件
- 研究发展方向符合本省经济与科技优先发展领域,优先支持已运行、并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省辖市级和省直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实验室。
- 学科特色突出,在本领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或地方特色,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部)和大型央企重大科研任务,拥有一定数量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等。
- 学术水平、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有较强竞争力,有2名以上省、部级以上学术荣誉称号的研究人员等,重点实验室主任管理能力强,研究队伍结构合理等。
- 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科研实验条件和工作基础,实验室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00万元以上。
- 申请建设单位管理科学,能提供技术支撑等,依托单位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须有重点学科支撑,企业类的要从事本领域前沿技术研究5年以上等。
三、市级重点实验室(以三门峡市为例)
1. 申报单位条件(企业为例)
- 应是在本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上年销售收入不少于2000万元,上年度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不低于2%,在科技创新等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承担过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具有较强技术研究能力等。
- 拥有一支研发能力强的团队,重点实验室专职科技人员应不少于15人,具有副高级(含)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人员以上的科研人员比例不少于四分之一,或不少于4人;重点实验室科研场地面积在6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原值达800万元。
这些不同层级的重点实验室在推动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提升国家或地区的科研实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